推進設施建設 強化品牌效應
我市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體系
本報訊 (記者 梁瑜) “我們商場的調料面,數交城五香調料面賣得最好?!睔q末年初的市區(qū)某超市里,調料柜臺上的交城五香調料面銷售一空,導購小姐介紹說,“我們購入的這種五香調料面,屬于非遺制作工藝,花椒材料產自交城嶺底鄉(xiāng)、瓦窯,輔以藥食同源的其他原料,經過古法技藝磨制而成。自上市以來,特別受消費者歡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總方針,凝聚保護非遺的社會共識,健全非遺保護專門機構,不斷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模式、新體系。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配套制定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非遺名錄建設規(guī)范和非遺保護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制度規(guī)定,建立了非遺數據庫和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保護體系,全市非遺保護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軌道,以政府為主導、保護機構和傳承人為主體、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非遺保護傳承格局初步形成。
扎實推進非遺傳承設施建設,全市設立非遺綜合傳習中心5個、非遺傳習所80個、非遺傳習點112處。全面鋪開鄉(xiāng)村文化記憶工程,已建成鄉(xiāng)村文化記憶展示館120個。非遺文旅融合發(fā)展深入推進,開發(fā)了汾酒制法工藝展覽展示、賈家莊漢民族婚俗展演等非遺文化,建成了交城田家山非遺文化村、孝義市杏野砂器特色小鎮(zhèn)等一批非遺傳播場所,磧口古鎮(zhèn)、臨縣義居寺、交城龐泉溝等地被納入我省“黃河風情非遺之旅”“康養(yǎng)休閑非遺之旅”線路,汾陽賈家莊被評為第一批省級非遺旅游體驗基地,形成了“非遺+旅游”品牌效應,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依托非遺傳承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我市還發(fā)揮臨縣青塘粽子、柳林碗團等以傳統技藝類為主的非遺在帶動城鄉(xiāng)就業(yè)、促進增收方面的獨特作用,帶動1萬多人就業(yè)致富。持續(xù)推進非遺進項目進社區(qū)、進鄉(xiāng)村、進企業(yè)、進校園,年舉辦各類活動1000余場次;組織開展瀕危劇種搶救性保護公益性演出活動,年演出場次400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