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萬里路
安國寺
□ 李牧
石州城西,山巒綿延;山巒之中,古寺藏焉。
山曰烏崖,寺號安國。方圓數(shù)百里,山體皆黃土,黃土皆裸露,獨此山,突兀起一峰,巨石層疊,松柏森森,峰曰蓮花。蓮花峰下,安國寺巍然安臥。時值四月,我徜徉寺中,恰逢一樹桃花盛開。有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而此山、此寺、此株桃花,卻不待芳菲盡,它就已經(jīng)開得繁茂無比。
寺中佛殿,坐南朝北,走進殿門,迎面三尊大佛,過去佛、未來佛、現(xiàn)在佛,慈眉善目,法像莊嚴。合掌禮敬,得片刻寧靜。兩側(cè)十八羅漢,坐臥立起,喜怒哀樂,各具神態(tài),人世間無盡紅塵,盡在此處。大佛羅漢,均為今人所塑,手筆略微稚嫩,然有佛光加持,更有眾生香火熏染,便生出三分神韻。墻上壁畫,甚有年歲,雖經(jīng)時光沖刷,色澤黯然,然畫者之虔誠,若隱若現(xiàn),無盡時光,依舊遮掩不住。細細數(shù)來,共124副,俱為半米見方,工筆彩繪,畫的是釋迦成佛,普度眾生。
出佛殿,殿門左右數(shù)十塊碑刻次第排列,擇其若干讀之。知此寺始建于唐,昌平公主筑銅樓,供奉佛牙二枚;清代廉吏于成龍在此讀書六載;寺后有安國寨,乃北宋王公佐稱王時所建。讀罷碑文,抬頭望天,覺歲月悠悠,蒼狗白云。
漫步寺中,見一閣樓,緩步而上,閣樓左右墻壁相距不及五米,墻壁上有墨跡,不知道何年何月何人所書;墨跡斑駁,亦不能分辨何字何意,只覺筆意飛騰,不受束縛。閣樓中間卻是剛塑好的土地公和兩童子泥胎,尚未著色,眉目宛然。
從寺旁門出去,有小徑通后山,兩側(cè)花開無數(shù)。后山懷抱之中,似有屋舍亭臺掩映其中,又有水聲潺潺入耳。心喜,緊走數(shù)步,隨山徑一轉(zhuǎn),見舊門洞,橫亙路中,古樸破敗。門額是一塊大青石,上鐫三個大字,隱約見是“公式云谷”。穿洞而過,豁然開朗。見一小石橋,雜草叢生,石塊搖搖欲墜,橋下水流微微,數(shù)步之外,有石砌水池,水深約一米,清可見底,石縫中有泉水緩緩涌出,池底碎石一層,水中若干魚蝦。有入世的,有出世的。入世的是小蝦,側(cè)身飛掠,恰如俠客江湖仗劍,快意恩仇;出世的是小魚,呆立懸浮,正是老僧石壁入定,悟盡來去。仰頭見石壁上三間石屋,并青石鋪就的臺階,依山勢蜿蜒通往;又見有白云生于壁頂,伸爪展身,仿佛玉龍出行。
沿石徑,獨行。忽然無路,卻有一磚塔兀立眼前。塔基處有方圓四寸之小洞,湊近向內(nèi)望去,黑不見底,有陰涼之氣撲來,不知是何人欲盜塔而挖。塔身上,密密麻麻都是游人所刻“到此一游”之類,新痕掩舊痕,重重復(fù)疊疊。撫塔迎風(fēng),望望天邊變換無形的云,想說點什么,卻張口無言。低頭,發(fā)現(xiàn)腳邊枯草中生出兩片綠草,高不過寸,相距不過半寸,一模一樣,相對而向,默然挺立,風(fēng)吹不動半絲半毫,共同分享著同樣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