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山上綻“新梅”
——呂梁藝校再摘三朵“小梅花”記
盛夏七月,對于呂梁藝校來說,注定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
在上海舉行的第23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上,由呂梁藝校選送的《打神告廟》《三岔口》兩個節(jié)目驚艷亮相,參與比賽的苗軍軍、劉子揚、嚴思瑩三位小選手以精彩的表演,折服了現(xiàn)場評委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分別以第2、第3、第6名的成績進入“全國十佳小梅花”行列。這是繼去年7月我市在該項目上實現(xiàn)零的突破以來又一次取得的佳績,進一步夯實了呂梁作為“晉劇之鄉(xiāng)”的文化地位。
“十分天下有其三”,這是評委會給予呂梁藝校的評價。消息傳開,藝校的全體師生和戲迷朋友們再次沸騰起來,大家不禁感慨:過去快讓人遺忘的呂梁藝校迎來了蓬勃發(fā)展的春天!
學生——
我有興趣 我愿吃苦也能吃苦
喜愛戲曲的人都知道,“梅花獎”是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最高獎,而戲曲界“小梅花”則是中國少兒戲曲的最高榮譽。三個孩子在幼學之年就在國家級賽事上嶄露頭角,取得這樣好的成績,是呂梁戲曲界的大事,更是呂梁藝校的驕傲!
《三岔口》是傳統(tǒng)短打武生劇目,說的是任堂惠行路至三岔路口時投宿一客棧內,中途與店主劉利華發(fā)生了誤會,劉利華以為來者不善,便深夜?jié)撊肟头看虤⑷翁没荩瑑蓚€人在黑暗中打斗起來。這段戲不僅要求演員有扎實的基本功,也要求有足夠的默契和表現(xiàn)力。
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為了這段八分鐘的演繹,十二歲的劉子揚和苗軍軍整整排練了一年。在他們眼里,過去的一年里,“睡得遲,起得早”早已司空見慣,練功受傷更是“家常便飯”。
來自臨縣曲峪的苗軍軍家庭條件比較差,很早便知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苗軍軍說,每天都要至少練功六小時以上,重復不斷的動作練到讓人想吐,到了快比賽時更是加大強度訓練,練上一天下來都感覺快要累死了。然而,一路走來,年幼的苗軍軍卻從未想過放棄,用他的話說,“習慣了也就不覺得苦了,看著爸媽那么辛苦,老師那么費心,我怎么能不努力練習呢?”
劉子揚是離石區(qū)前瓦村人,他的爺爺就是科班出身,吹得一手好嗩吶。當初學習戲曲,也是爺爺?shù)臎Q定。劉子揚生得白白凈凈眉清目秀,極易給人一種“嬌生慣養(yǎng)”的錯覺,而這個看似“嬌滴滴”的小男孩卻有著超乎尋常的毅力與堅強。劉子揚媽媽說,有一次兒子回家,她發(fā)現(xiàn)孩子脖子有點腫脹,一問才知早在十幾天前便已受傷了,帶著去檢查才知道是鎖骨骨折!愛子心切的母親想讓兒子多休息幾天再去,但最終沒說服執(zhí)拗的兒子,劉子揚硬是在幾天后又返回學校繼續(xù)練功。
“小梅花”獎要求參賽選手在14歲以下,今年14歲的嚴思瑩明白,今年的比賽是她得“小梅花”獎的最后一次機會。為了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嚴思瑩堅持在賽前的70多天每天練唱六七個小時,嗓子唱啞了就練基本功,基本功練累了就接著唱。指導老師李曉宇說:“思瑩表演的這段《打神告廟》共展示了7種技巧,涵蓋范圍之廣、演唱難度之高都算是比賽中少見的,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孩子的付出可想而知。”
無論是這三個孩子天賦異稟,還是天道酬勤,對于他們來說,最為重要的還是發(fā)自肺腑對戲曲的那份熱愛和堅持。不管他們最初來藝校學習是屬于偶然還是家長安排,但終究他們是從一開始便深深地愛上了戲曲,被戲曲的特色所吸引?!靶量嗍强隙ǖ?,但干什么又是輕松的呢?只要我們自己愿意,有興趣,這就夠了?!?/p>
老師——
我有責任 我熱愛這份職業(yè)
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贊譽和掌聲,這三個十幾歲的孩子說得最多的是:感謝指導他們的各位老師,如果沒有老師們的付出,自己不會取得這么好的成績。這種比小梅花獎份量更重、更閃亮、更珍貴的感恩之心,在這些孩子身上,散發(fā)出了比“梅花”更濃郁的芬芳!
劉子揚和苗軍軍的指導老師兼班主任郝雄飛是戲曲班課時最多的老師,每天五點多就得起床,晚上十點多才能回家,遇上星期天還要繼續(xù)在學校待著?!靶瞧谝坏叫瞧诹险n,星期天還得照顧學生,藝校的孩子很多都是單親家庭或貧困戶,星期天回不了家,做老師的哪能放下他們不管?還有很多瑣碎的事情都必須在星期天完成,所以除了正月的幾天假期,其余時間基本都在學校。”時間和精力給了學生,難免就疏忽了自己四歲的女兒,“錯過了很多孩子成長的細節(jié),想起來很是愧疚,但我不后悔。”
劉子揚和苗軍軍的另一位指導老師郭榮今年已經快五十歲了,為了幫助學生們更標準地做好動作,他至今堅持親自示范。“跳門檻、倒拾虎搶這些基本功,每天都得重復做,有時候一不小心就可能扭了腰,但沒辦法,為了孩子們,我們必須拼盡全力?!惫蠋熯@樣說。
嚴思瑩的劇目《打神告廟》是晉劇的一出經典折子戲,也是一出難度很大的獨角戲。為了讓正處在變聲期的嚴思瑩發(fā)揮出最佳狀態(tài),兩位指導老師李曉宇和雒芳芳不停地切磋交流,自創(chuàng)出了一種新方法,將聲樂和戲曲的技巧達到最佳融合狀態(tài)。嚴思瑩練習的近三個月時間里,從劇本理解、人物分析,到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點一滴,一字一句,兩位老師都手把手地教。在這兩位女老師看來,“無創(chuàng)新,不進步;無方法,不成功?!睕]有天生的好嗓子,只有刻苦鉆研的好方法,只要方法用對了,孩子們就能唱好。說起來簡單,若沒有親自嘗試,誰都難以想象過程中所經歷的艱難和辛苦。苗軍軍的媽媽說,我們沒文化,什么是“小梅花”,得了“小梅花”有什么意義我們也不懂,但我們能看到老師的辛苦和付出,這一年,老師們實在太不容易了。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新的學生來了一批又一批,堅持不下去的學生也走了一個又一個,但老師們還是堅守在教學第一線。這其中有歡笑也有淚水,有煩惱也有收獲,但更多的是瑣碎。
誰覺得這段唱腔太難了無法駕馭想放棄,誰沒信心繼續(xù)走下去想退出戲曲班,誰這兩天家中有事影響練功了……孩子們的一舉一動,一哭一笑,老師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因為對工作、對學生愛得深沉,所以困難、瑣碎甚至牽絆,都算不了什么,大家總是想著法子克服?!皭凵缱?德才兼顧”、“辛勤園丁 花蕾綻放”……老師們辦公室掛滿的錦旗見證著戲曲班成立之初到“小梅花”大滿貫的演變,也見證著近三年時間里老師們付出的精力和心血。
學?!?/p>
我不服輸 我要“求新”也要“求變”
從黃牌警告到四星級學校;
從招生困難到報名現(xiàn)場人滿為患;
從人人皆知的落后大戶到連續(xù)三年市級文明單位;
從全市責任制考核不合格到全市責任制考核優(yōu)秀;
……
短短幾年時間,呂梁藝校到底經歷了什么,呂梁藝校的校長和各位老師最清楚。
面對招生難題,呂梁藝校打破思維定式,把招生著眼點由過去的城市調整到農村,招生對象由城鎮(zhèn)初中畢業(yè)生調整到農村打工子弟和留守兒童。招生方式由過去的招辦發(fā)簡章并附之以報紙電視廣告宣傳,調整為有償委托戲迷協(xié)會和演出院團等中介機構推薦,學校專業(yè)考核把關。多重努力下,呂梁藝校一舉扭轉了招生的頹勢,招生的數(shù)量由過去每年不足30人,迅速擴展至200人以上。
干好一番事業(yè),需有一支德才兼?zhèn)?、業(yè)務精良的團隊。2016年,校長楊志明千方百計把戲劇名師張文斌請來呂梁藝校當副校長,并挑準了藝校骨干,帶領藝校一班人不斷取經學習,力爭瞄準全國一流。2018年,為更好提升師資水平,又促成了中央音樂學院和呂梁市人民政府的計劃外戰(zhàn)略合作。中央音樂學院先后派出六批次142名專家來呂梁開展幫扶活動,對呂梁藝校師生輔導六十余場次,有力提升了呂梁藝校的教學水準。
為改善辦學條件,在經費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呂梁藝?;I集資金上千萬,新建專業(yè)教室10余個、學生澡堂1個、改擴建學生餐廳1個,并對文化教室、專業(yè)教室、學生公寓、全校供暖系統(tǒng)等設施進行了必要的增加和改善;對學校演播廳設備、監(jiān)控系統(tǒng)以及廣播系統(tǒng)進行了升級改造。通過不懈努力,藝校服務能力逐步提升,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努力終有回報,幾年來,呂梁藝校的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目前許多方面已躋身全省同行業(yè)一流,得到了學生家長和業(yè)界的高度肯定。如今,一到招生季,許多家長就自發(fā)地成為藝校的招生“志愿者”,為藝校招生四處奔走代言。
談起呂梁藝校的變化,不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家長,都會深有感觸。
“在去上海比賽的時候,楊校長、張校長和我們這些老師、學生們同吃同住,十幾個小時坐著沒有空調的長途大巴車,連續(xù)幾天休息不好,我們都非常感動。校長這么好,我們也愿意跟著他干?!?/p>
“多虧了藝校的領導和老師幾年來對孩子們事無巨細的關心和照顧,要不然我們的孩子肯定不會有這樣的成就,打心眼里感激他們,感激藝校。”
“我們學校的很多孩子家庭都很困難,所以我們的使命和責任都很重,我們有責任讓貧困學生學得一技之長,讓他們的路走得更遠?!备毙iL張文斌這樣說。
“萬事行為先,呂梁藝校將繼續(xù)把握發(fā)展大勢,搶抓改革機遇,借鑒省內外頂尖藝術院校的先進經驗,盡快進入我省職業(yè)教育的第一方陣。以優(yōu)異的成績向市委和全市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為建設文化強市做出更大的貢獻!”校長楊志明堅定地說。(本報記者 劉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