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小山村
□ 賈貴卿
小山村是我娘家的村子,是生我養(yǎng)我的故土,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呻S著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我的小山村漸行漸遠了。
小山村依山傍水,背靠黃土高坡,腳踏屈產河,位于縣城的北面,與縣城隔河相望,童年時也算是窮山惡水的地方。去縣城只能步行,下一道石子坡,過河,再爬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才能到達。若逢山洪暴發(fā),去縣城唯一的通路就是要走過村外一條在懸崖峭壁上開辟出來的小石子路,路下臨河水,洪水涌動,人走在小路上,頭就發(fā)暈,只能“面壁”而行。這條路也是去縣城中學唯一的一條路,路面很窄,基本上只能容一個人通過。
好像桃花源的洞口一樣,走出去就豁然開朗了,小山村走過這條窄路,呈現(xiàn)在眼前的也是一片寬闊平整的蔬菜地,在路和菜地交接處的河灣中,有一眼小泉水,鄉(xiāng)民們挑著水經(jīng)年累月也是走在這窄窄的石子路上,人走里,桶靠外。走多了,走慣了,也就習以為常了,若是外鄉(xiāng)下,他們即使空手走路也可得小心翼翼地對付著啊。
村頭的那片蔬菜地有二十幾畝,菜地依著山勢成半灣狀,開闊的一面臨著河灘,既陽光充足暖和,又澆水靈活便利,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使得這塊菜地成為供應縣城蔬菜的主陣地。只是累苦了這兒的百姓,菜需一擔一擔地挑進城里去,因為進城的路都是羊腸小道。也不知我的鄉(xiāng)民們這樣挑著走過了多少個年頭。
十幾年前,聞說縣城要開環(huán)城路,要從小山村腳下通過,當時以為只是傳說。后來,果然變成了現(xiàn)實,改河道,征菜地,寬闊的柏油路打村子旁通過。村民們高興了,摩托車三輪車幾乎家家戶戶有,去縣城里賣菜再也不用挑擔子了。連我五叔賣豆腐也開上了電動三輪,喜氣洋洋地邊開邊吆喝。環(huán)城路的開通,極大地便利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
環(huán)城路開后,小山村不再寂寞了,去城里做買賣的人多了。小學校也拆除了,孩子們都去縣城幼兒園,小學讀書了,大人們都車水馬龍地忙著接送。村民們種田地的塬上也建起了姜子牙風景區(qū),幾百個臺階拾階而上。鐵路也從村旁通過,延伸向遠方。
自從父母過世后,很少再回娘家村了,前段時間和弟弟去參加親戚家的婚宴,讓我眼界大開。以前河畔前的一長溜石子窯早已被高樓大廈取代,拆遷后的村民們一搖都變成了大老板,門面房裝修一新,開超市的,飯店的,汽修店的比比皆是。
參加完婚宴,我和弟弟又來到了我家的老地方,弟弟多年在外,這次回來也是為拆遷老屋子,征用地基事宜的。老屋子是土窯,一向三眼,早已不住人了,有點破敗不堪了。但看到老屋的親切感,熟悉感油然而生??吹嚼衔?,分明又清晰地看到蹦跳在房前屋后的歡樂,分明又真切地聽到藏匿于墻角門后的喧鬧。又想起了失去的雙親,霎時淚水盈眶……
村子里像我家這樣的老屋子已經(jīng)不多了,以前熟悉的一些老屋子早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都是規(guī)劃好了的一排排二層氣派小洋樓。
碰到了三嬸,她穿的整整潔潔,喜氣洋洋的。她說她的孩子們都住進了樓房,只是她享不了這清福,還是住在土窯洞里。土窯洞好,冬暖夏涼的,又能平進平出。她叫著我們的乳名,又拉著我們進屋,說了好多家常話,感覺又像回到了小時候的家,又像見著了自己的爹媽似的。
我們又去看了看原來的蔬菜地灣,也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樣了。高樓聳立,臨街也都是街面房。只是里面還有一塊地荒蕪著,也許是待開發(fā)吧!駐足良久,還是記憶中當年那綠油油的菜地和水壕里濺著小浪花嘩嘩流動著的清澈的小溪水的樣子。
我的小山村在改革大潮的沖擊下,已經(jīng)逐漸遠去了,變成了現(xiàn)代化的新農村,縣城的一小分子了。倍感欣慰之余,還是念念不忘,念那自家種的蔬菜,念那村旁潺潺的小溪,念那飄散的炊煙和勤勞淳樸的鄉(xiāng)民。
啊!我的小山村,我的故鄉(xiāng)!我希望遠去的只是鄉(xiāng)村,留下的是念想;遠去的只是鄉(xiāng)村,不了的是永遠的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