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涼
□ 錢續(xù)坤
出梅入伏,天氣似乎變得酷熱難當了,可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面對驕陽高照,鳴蟬聒噪,消暑納涼無疑成為人生的愜意之事;如果能來一根香蕉綠豆冰棒或者一口冰鎮(zhèn)紅瓤西瓜,那真可謂:“美極了”“爽透了”!
當然,這是童年時期和少年時代的真切感受?,F在回想起來,在那個沒有電扇搖頭和空調輕拂的炎炎夏日,一把蒲扇、一張竹床、一盆井水,就意味著舒爽與愜意。蒲扇在閑暇時是基本不會離手的,我們口中還念念有詞:“扇子扇涼風,扇夏不扇冬,有人問我借,要過八月中;扇子扇涼風,時時在手中,誰要來借扇,請問主人公;扇子扇涼風,打馬過橋東,要問我是誰,扇子老公公?!备叩筒坏鹊闹裰茮龃玻蠖嘁涣飪簲[放在村前的曬谷場上,每每夜幕降臨,打著赤條、穿著肚兜的孩童們,便會趨之若鶩地趕往那里,并爭先恐后地搶占有利位置,這是因為晚飯過后,還有《三國演義》《聊齋志異》等故事大會呢!井水一般情況下是備用,將清洗過后的瓜果浸入其中,隨后拿起食用,頓覺味蕾全被打開,要多開胃就有多開胃,要多熨帖就有多熨帖……
在蒲扇的輕搖中細數漫天繁星挪移,在竹床的舒坦里聆聽妖魔鬼怪紛呈,在井水的浸潤下品嘗滄桑人生五味,走出鄉(xiāng)村、走上社會的我們,對納涼品質的追求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有人推崇李太白的曠達瀟灑:“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夏日山中》);有人喜歡梅堯臣的寺院尋幽:“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何朔飲,煮茗自忘歸”(《中伏日妙覺寺避暑》);有人仿效孟浩然的亭樓閑適:“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夏日南亭懷辛大》)……
而對于平時就喜愛附庸風雅的我來說,則樂意苦守一盞臺燈,輕啜一口香茗,到書中去尋一份清爽,陪墨客去納一份清涼。記得剛剛大學畢業(yè)的那幾年,我被分配在遠離故鄉(xiāng)千里之外的一座城市謀生,白天忙忙碌碌倒也過得比較充實,即使日上三竿,地上冒煙,也仗著身強體壯而無所畏懼;可是夏夜漫長,加上蝸居的宿舍又在西曬的位置,呆在室內猶如關于悶罐之中,片刻工夫便會汗流浹背,用現在時髦的話說,簡直就是在“蒸桑拿”。不過,我時刻牢記古人“讀書遣長夏,樂而忘暑熱”的諄諄教誨,或暢游書海,那字里行間似有小南風悠悠飄來;或奮筆疾書,那點橫撇捺里猶有細清泉汩汩涌出,一顆原本浮躁的心,也開始漸漸舒展平和下來。此時如果抬頭望窗,你定會覺得那皎潔的月光,明澈如情人的眼眸;此刻如果側耳細聽,你定會感悟那起伏的蛙鳴,亢奮如催人的號角。汗珠早已滾落地下,酷熱已經不見蹤影,這份寧靜與淡泊,這份優(yōu)雅與閑情,非讀書人所不能領悟也!
及至中年過后,無論是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還是殷實的家庭條件,對于納涼來說并非奢侈之事。且不說山中避暑、水邊度假、林下吸氧,單單那溫度可以隨意設置的空調,就將室內與室外隔成了迥然有別的兩個世界:一個熱浪灼人,一個別有洞天。其實在這兩個世界之間,還另有一番天地,這就是古人所崇尚的“心靜自然涼”,白居易的《消暑詩》便是最好的佐證:“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辈诲e,心靜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靜為躁君”——靜可以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大學》亦曰:“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币簿褪钦f,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所以,閱透了紅塵,經歷了滄桑,拒絕了喧囂,精神上的“納涼”才是人生的大美呀!
納清風之涼,可以爽肌膚;納書香之涼,可以長見識;納精神之涼,可以滌煩憂。無論是哪一種方式,于我而言都是最美的感受,根本不必考慮“人人避暑走若狂”,抑或“攜杖來追柳外涼”,僅此就足矣,享此即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