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味道
才子與美食
□ 李牧
袁枚的《隨園食單》,專門講“吃”,在古今美食家心中,是本真正的“寶典”。袁枚不僅是獨(dú)步食林的骨灰級美食家,更是馳名天下的大才子。袁枚生于1716年,活了81歲,做過幾任地方官,政聲頗好。但像他這樣恃才傲物的大才子是注定不適合于官場的,所以,這官做著做著就不做了,跑回家,悠哉游哉地過自己的小日子。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夤夜趕考場。”前者如鳳毛麟角,后者是過江之鯽。鳳毛麟角歷來稀罕,自然讓人印象深刻。這不,說到袁大才子的辭官歸故里,自然會想起“五柳先生”陶淵明。同樣的辭官歸故里,袁大才子和五柳先生的出發(fā)點(diǎn)可略有不同。老陶受不了官場的黑暗,不屑同流合污,所以那官當(dāng)?shù)眠B肚子都喂不飽,還得看上司的嘴臉,只好“不為五斗米折腰”,一走了之。
袁枚的辭官不做,大半來自疏淡灑脫天性,要他去捧官場上形形色色官員的臭腳,實在也是挺為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這樣在官場上是極其危險的,與其冒險去做自己厭惡的事,不如悠哉游哉過自己喜歡過的生活。何況袁枚此刻家有余銀,實現(xiàn)了財務(wù)自由,有能力讓家人過上小康的生活。所以袁枚找了個機(jī)會,笑瞇瞇地給上司遞交了辭職信。
有銀子和沒有銀子的區(qū)別是很大的,這兩人回家后的生活全面徹底地證明了這一點(diǎn)。陶淵明家徒四壁,雖有不動產(chǎn),“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但也不值幾個錢;他種地的本事不行,“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它謀生手段十分欠缺,毫無懸念地把自己搞得“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饑餓淫威之下,詩人束手無策,只好腆著老臉去朋友家蹭飯,“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詞?!焙迷诶咸展穷^硬得很,即便如此,也堅決不再出去和那些官吏混飯吃。餓著肚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敝救ぶ邼?,性子之執(zhí)拗,千載之下尤令人感佩不已。
袁枚可是另一種氣派,他有銀子啊,雖然不多,卻也足夠花。他購進(jìn)土地、修筑別墅,然后住得舒舒服服。每日里寫寫詩、作作文章、編編小說、評點(diǎn)評點(diǎn)別人的詩詞,閑暇之余還有若干知己能陪著聊天喝酒飲茶,興致來了,呼朋引伴,游山玩水……生活過得夢境一般。連吃個酒飯,都能吃得名堂百出,搞出本秘笈來。
好酒好菜,我們吃也就吃了,卻誰也沒有像袁枚這樣,吃到美味佳肴,馬上派人去學(xué),甚至請人家的廚師到自己家中傳授技藝,務(wù)必要明了此菜肴的制作方法,自己在旁妙筆生花,記錄下來。日后被無數(shù)美食家奉為圭臬的食林“寶典”《隨園食單》就這么問世了。袁枚頗得“食”之三味,能入他法眼的,個個都有獨(dú)到之處。比如一普通豆腐,可以這樣吃:“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菇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屑、火腿屑,同入濃雞湯炒滾起鍋。用腐腦亦可。用瓢不用箸?!鼻蚁炔徽f吃,就是看,也看得垂涎欲滴了。
《隨園食單》版本有幾種,我手頭的這本,書中插圖選自《芥子園畫譜》,那些花鳥魚蟲,山水樓閣,蘭竹梅菊,高人隱士,漁樵清風(fēng),穿插在美味佳肴之中,珠聯(lián)璧合,令人在大飽口福之際,連眼福也飽了個七七八八。整部書,水墨濃濃淡淡,香味忽隱忽現(xiàn),靈氣氤氤氳氳,讓人禁不住輕拍書卷,長嘆一聲:“如此妙人,怎不令我共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