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父親節(jié)”
□ 薛錦紅
在寓意“團圓”的新春佳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許多常年在外奔忙的游子都想著回家與家人團聚。而我年逾古稀的父母卻在一個月前遠赴千里之外的上海,去照應(yīng)弟弟家的孩子。
自2021年7月中旬單位搬遷到新區(qū)后,我每天中午跑到離單位不遠的父母住處,一邊蹭吃蹭喝,一邊與父母得空拉拉家常。但自父母去上海后,再回到父母住處時,只剩孤影為伴。不覺地,想起了四年前的“父親節(jié)”陪著父親過生日的情景。
2017年6月18日,是近年來在年輕人中流行較廣的“父親節(jié)”。這一天,也是農(nóng)歷五月二十四,恰逢父親六十五周歲生日。當日下午,作為父親的兒子,我們一家從縣城回到農(nóng)村老家,陪著父親一起過了一個“父親節(jié)”和他的生日。同行的,還有我的妹妹。
一年一度的生日,需要儀式感。所以,在與母親事先溝通后,我們按照農(nóng)村習(xí)俗,父親生日當天的主打“宴席”是棗糕加農(nóng)家湯面。
下午七時許,當我們抵達老家時,近幾年一直腿病纏身的母親已經(jīng)做好了棗糕,正在準備做湯面的食材。而父親還沒有回家,他正在地里侍弄他的莊稼。
父親曾是呂梁鋼鐵廠一名爐前工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正當我上大學(xué)前后,在企業(yè)因經(jīng)營困難停產(chǎn)后,失去了“鐵飯碗”的父親,又拿起農(nóng)具,做起了“農(nóng)民”。農(nóng)家出身的父親,對農(nóng)活兒并不生疏。老家村里的母親以及我們姊妹幾個的十幾畝口糧田,頗有幾分經(jīng)濟頭腦的父親每年都會種上幾畝西瓜、甜瓜、西紅柿之類的經(jīng)濟作物,提高家庭經(jīng)濟收入。每年的收成還足以供我上大學(xué)的學(xué)費、生活費,以及一家人的開銷,生活也還過得有滋有味。
2013年,已屆退休年齡的父親終于領(lǐng)到了退休金。盡管企業(yè)職工的退休金遠沒有公務(wù)員高,但恰好給弟弟上大學(xué)、讀研究生的開銷救了急。許多親友常在閑聊中說,命也,運也,你父親就是有這樣的福氣!我誠以為然。
2016年7月,一直攻讀天津科技大學(xué)本科、碩士的弟弟,在研究生畢業(yè)后應(yīng)聘到天津一家食品企業(yè),掙上了自己的薪水,并于2017年4月結(jié)婚。按說,在許多市民的觀念里,在兒成汝就后,已經(jīng)拿上退休金的父親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父親仍然在十幾畝口糧田里勤耕不輟。
將近天黑時,父親終于扛著農(nóng)具、背著一身塵土,走進了院子里??吹轿覀?,父親露出了笑意。
待父親收拾停當后,愛人拿出了她給父親買回的兩套衣服讓父親試穿,這使得我有點既在預(yù)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愕然。什么時候買的呀?其實,在我們這個小家,父母從未將我的愛人當外人看,我的愛人也從未將父母當外人看,反而是我這個做兒子的,他們之間有些事,反而是“瞞”著我的。就如送父親的那幾件衣服,直到父親試穿時,我才知道。
兩套衣服,其實是三件。依愛人的思路,一套是“工作服”,一件上衣,一條褲子,是讓父親下地干活兒時穿的。另一套是一條褲子,是讓父親外出或走親戚時穿的。
妹妹熟知父親喜好抽煙,便在回老家的路上買了兩條“哈德門”,同時稱了幾斤雞蛋,幾斤甜瓜。
遠在天津的弟弟,不光記著父親的生日,在知道父親這幾年受失眠困擾后,便通過快遞,在父親生日的前一天,寄回了一袋枸杞。
懂事的兒子,在“父親節(jié)”前夜,給他的父親——我,精心制作了一個“父親節(jié)”祝??ǎ瑨煸诹宋业囊路?。我是在早上起床后很意外地看到的。下午一同回老家時,兒子還給他的爺爺——訂制了一份小蛋糕,買了一個西瓜,并在父親試完衣服坐定后,給父親戴上了生日帽,并將蛋糕切開,給他的爺爺喂上一口。
“生日宴”備好了。一碗碗湯面飄散出久違了的濃郁的鄉(xiāng)村味道。棗糕,是父親的最愛,也是我們家過生日的專“宴”,一刀切下去,一條紅黃均勻相間的棗糕便躺在了案板上,紅的是棗,黃的是軟米面。一家人便圍坐在炕頭,在碗里加上一些小蔥、黃瓜之類的農(nóng)家自產(chǎn)的綠色小料,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我是幸運的,我珍惜這份與雙親共有的幸福生活。我更喜歡這樣輩輩相傳的孝老敬老家風(fēng)!近年流行這樣一句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而我以為,陪伴,是做兒女最起碼的孝道!